- 中查找“佛教寺院“五树六花””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佛教寺院“五树六花””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火星男孩 波力斯卡对宇宙和天文的认知
- ·下一篇文章:阿弥陀佛圣诞
佛教寺院“五树六花”
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与东南亚各国高温高湿的生存条件使佛教与热带丛林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热带雨林文化。佛教的“五树六花”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据佛经介绍,佛主释迦牟尼的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都与植物连在一起:他降生在他外婆家花园里的一株无忧花树下,成佛于一株菩提树下和圆寂于两株娑罗双树下。这样,佛教便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五树”
菩提树 Ficus religiosa
高榕 Ficus altissima
贝叶棕 Corypha umbraculifera
槟榔 Areca catechu
糖棕 Borassus flabillifer
NO.1 菩提树 Ficus religiosa
又名思维树,毕钵罗树。桑科榕属。相传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得道,创建了佛教,因此菩提树成为人们敬仰的神树。
NO.2 高山榕 Ficus altissima
又名高榕、大叶榕、大青树,桑科榕属,“高榕”是傣族原始宗教所崇拜的神树,建寨必须种榕树是傣族千百年的传统。
NO.3 贝叶棕 Corypha umbraculifera
为棕榈科贝叶棕属常绿乔木,原产亚洲热带,树高20米左右。贝叶棕是东南亚地区文化的传播者。很早以前,东南亚人民就开创了用贝叶棕的巨大叶片来记录自己民族的文字,因此东南亚文化在历史上有“绿叶文化”之称。佛教上赫赫有名的“贝叶经”也就是用贝叶棕之叶片制作而成的。所以,有人认为贝叶棕是一种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标记树。
NO.4 槟榔 Areca catechu
为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槟榔的种子称为槟榔子,含有槟榔碱和鞣酸等,药用价值很高。中医用作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证。其果皮叫做“大父皮”,能行气、利水、消肿。在海南,台湾等地,吃槟榔已成了重要的习俗。槟榔切片后沾上佐料,细咀慢嚼,吐完绿水,又生丹津,吃后脸红耳赤,正如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曾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在黎族婚姻中,男女定亲之日,男方都要给女方送一篮槟榔,以为信物。
NO.5 糖棕 Borassus flabillifer
又名砂糖椰子,棕榈科糖棕属常绿乔木,当糖棕长出花序时,采糖的人就爬上树,在花序的尖端挂一个竹筒或小水桶,用刀把花序划开一道道口子,花序中的糖汁就顺着刀口流出来并滴进竹筒或小桶里。一个花序可产出3-4小桶糖汁,每株糖棕每年可产60-70小桶糖汁,可熬糖20-3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