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查找“藏传佛教的幸福学”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藏传佛教的幸福学”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抱怨是最毒的毒药
- ·下一篇文章:慈悲心与阴德的关系
藏传佛教的幸福学
我认为这个结论太过于悲观,这都是因为寻找幸福的方式错误所导致的。如果我们的方法没有错,则即使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可以获得幸福。问题是,我们该怎么样去寻找?途径和方法非常重要。如果方法错了,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找到幸福。那么,方法是什么呢?
归纳而言,寻找幸福的方法,包含了三个“不要”,两个“应该”:
第一,不要攀比。越是喜欢攀比的人,越得不到幸福。举个例子,某个人本来有辆非常好的名车,但如果他喜欢攀比,那肯定在周围的人当中,会有超过他的人。此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就算暂时超越了周围的小圈子,但谁也不能保证在一两年以后,不会有人超越自己。如果那时不能淡定,又开始想办法暗中竞争,这样你追我赶该多累啊!攀比不是生活的必需,而很多的痛苦,却会从攀比当中产生。
第二,不要虚荣。越是喜欢虚荣的人,越是心灵空虚。只能以这种虚荣,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心灵空虚,是非常大的痛苦。很多人非常有钱,却因心里空虚而生不如死,他的钱根本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幸福。
很多人认为:有钱就会很幸福。但真正发财以后,却常常感觉不到想象中的幸福。比如,西方从50年代到2000年之间,物质收入已经翻了三番,但他们的幸福感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一直都在下降。很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研究了半个世纪,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年收入在大概四万元左右的时候,金钱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也可以产生一种幸福感。跨越了这个界限以后,金钱和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这时候再有钱,也不一定会有幸福感。
有一种心理病症,就是忧郁性购物。在得了抑郁症以后,经常去购物,以此来填补心灵的空虚。但到了最后,自己对购物也没有新鲜感了,也不会像一开始那样容易满足了,于是痛苦又开始复苏。经过这些年的经验总结,人们在过去积累下来的很多观点,已经发生了动摇。大家开始重新审视幸福,并开始重新思考:到底该怎样去创造新的幸福途径?
第三,不要过度贪婪。绝大多数人对佛教有个误解,认为佛教否定了所有的欲望与肉体的享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也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欲望也是一种动力。比如,非常狂热地想学佛,想成佛,想利益众生,这都是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欲望,就失去了学佛的动力。所以整体而言,佛没有反对欲望,但佛告诉我们:虽然凡夫不可能没有欲望,口渴了想喝水,肚子饿了想吃饭,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是人的本能,不可能没有。但如果欲望超标、过度,就会带来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痛苦、失望、沮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