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主 页文章资讯代理分销合作频道品牌中心淘宝门市下载中心动画频道公司博客
当前位置:仙鹅公司百科园文章资讯传统文化传统荟萃

关于五蕴与无常和四大皆空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4-01-28 10:16:53
行蕴,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行是“造作”的意思,包含有作意(唤起注意力的作用)、触(根境识的接触作用)、思(意志作用)、定(精神统一)、念(不忘)、慧(知的作用)等。相当于行为一词。在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善恶的意志作用──思,因此狭义上,用“思”来说明行蕴。在百法中,属于行蕴范畴的有七十三种:

——心所有法

遍行:作意、触、思。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善: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烦恼:贪、瞋(仇恨)、痴(愚昧)、慢(傲慢)、疑(犹豫不决)、恶见(错误见解)。
随烦恼:忿、恨、复、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遗忘)、散乱、不正知。
不定:有悔、睡眠、寻、伺。

——不相应行法

得、命根、众同分(众生的共性)、异生性(形成众生之间不同的本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区别)、相应(因果相称)、势速(变化的速度)、次第(序列)、方(空间)、时、数、和合性(总性)、不和合性(分解)。
识蕴,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在百法中,即心法,精神作用的主体──八识心王。八识又区分为心、意、识三类:心指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意指第七识,即末那识;识指前六识。
人具五蕴:身体是色,情绪上的苦乐感觉是受,认识事物的形相是想,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是行,了别统摄一切心理活动的是识。
总之,五蕴囊括有为法的全部。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教经常说有无量众苦。人具五蕴而众苦炽盛。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苦,均聚于五蕴。众生若取执五蕴,则必一切皆苦。
上述众苦又可分成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色身肉体上感觉到的苦。
坏苦,对所爱之人或物,因死亡破坏之变化所生起的精神上的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是感受到事物衰亡的苦,如“爱别离”。
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从此意义上讲,行苦可以概括五蕴中所有众苦。因此,毫不奇怪,身陷众苦的我们,常常会有“无常”的感叹。特别是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真可以用“无常迅速”来形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如我不在线,请留言或打电话给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 xia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11,632.80000 毫秒
Powered by:NewAsp CMS Version 4.0.0 SP2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