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化妆品类认知的8大常见误区
第一,原料的使用,只能含具有遮盖作用的无机物,如二氧化钛、氧化锌,但不能含常见美白祛斑成分。
第二,产品的宣称,标签或名称必须且只能有美白、增白宣传,不能有其他祛斑宣称。
第三,产品的功效,只有暂时的遮盖作用,达不到祛斑效果。第四,产品的评价,按普通产品进行评价,没有按传统祛斑产品进行评价,因为从毒理学上说,祛斑产品的安全评价要求更高。
所以总体来说,仅具物理遮盖作用的化妆品,它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而且它是针对美白产品来区分的。但很多时候因为遮盖作用,也会误导消费者。
有些消费者会问,“这个产品是否具有防晒效果?”,其实它跟防晒没有关系。
误区四:防晒化妆品的防晒系数越高越好。
防晒系数越高,肯定是使用了更多量的防晒剂或者使用了更多种类的防晒剂,其中防晒系数跟防晒剂种类的关系是比较大的。
一般我们判断防晒系数的时候,可以从两个使用种类来分析:传统的SPF值,它主要是防UVB;而PA值是防UVA。如果是去海边游泳,需要防晒系数较高的防晒剂,另外还要考虑防水性能是否足够好。
对于防晒化妆品,国内有一个专门的也是唯一的功能性评测,为什么要做这个评测呢?因为从安全风险系数来说,防晒化妆品的系数越高,风险就越大,所以我们对防晒产品要做一个功效试验。
为什么说防晒化妆品的防晒系数并非是越高越好?
因为在我们国家,防晒产品的标识方式跟国外是不一样的,很多国家防晒产品的最高SPF值标注的是50+,而我们国家最高是30+。
消费者肯定会认为,SPF值越高的,防晒效果就越好,但实际上,SPF值越高,安全风险也越高。
另外,大家都知道,防晒产品的肤感性普遍不是很好,所以要生产SPF值更高的产品,涂抹的质感就越难制造出来。
30+和50+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其实是成一个log函数关系,两者的差距并不是非常大。
涨姿势 SPF值如何换算
SPF防晒系数的数值计算方法是:假设紫外线的强度不会因时间改变,一个没有任何防晒措施的人如果待在阳光下20分钟后皮肤会变红,当他采用一定数值的SPF值的防晒品时,表示可延长倍的时间。
举个小栗子:当SPF值为30时,防晒的时间=20(分钟)*30(SPF)=600分钟=10小时
而PA值主要是对UVA的防护效果了,+号越多代表防护效果越好,当然在肤感上会有差别。
用最小白的话语解释SPF和PA,就是SPF是防晒伤,PA是防晒黑的。
很多消费者会疑惑,为什么国内没有50+的防晒化妆品?是因为技术上达不到吗?其实不是,只是因为中国暂时还不允许标50+。还有PA值也是一样的,国产的防晒产品最多只能标PA3个+,而国外还有4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