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化妆品类认知的8大常见误区
解读化妆品类认知的8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药妆品比化妆品更安全有效。
中国是没有药妆这个概念的,虽然国内的化妆品生产企业都知晓,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情,而且他们一直误以为在药店买的化妆品比其他渠道更安全,这跟我们的媒体、电视、网络上的误导宣传有关系,所以首先要知道化妆品在中国的定义。
在中国,化妆品的准确定义是: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品。
比如说口服产品、美容院里使用的填充式产品,这些都不属于化妆品,虽然他们挂的是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
还有涂抹在肚脐这个部位的产品,虽然使用方法也是涂抹式,但它也不属于化妆品。
从使用目的来说,抑菌类产品也不属于化妆品。最近一些化妆品店为了用专业服务吸引顾客,在销售时会配合一些器械设备来使用,希望借助设备的作用更好地导入,促进产品吸收,这种销售方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消费者需要明白,这些店所使用的设备是没有经过安全审批的。
误区二:特殊用途化妆品一定有特殊用途或特殊功效。
国际上每个国家对化妆品的分类都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化妆品只分为两类: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
特殊用途化妆品是指包括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等九大类产品。
对于特殊化妆品,很多消费者也有一些错误的理解,以为特殊化妆品就具有特殊的功效,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那么这类产品为什么被称为特殊用途化妆品呢?因为它的三大特殊性:
第一,原料的特殊性,这类产品添加了一些特殊的功效成分。
第二,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因为有一些特殊的成分,所以有更多的安全风险,安全监管也更加严格。
第三技术审评的特殊性,我国化妆品类的审评分为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审评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审评,特殊用途化妆品一定要通过国家级审评,而非特化妆品现在可以进行省级审评了。
误区三:仅具物理遮盖作用的美白化妆品更安全。
之前,美白化妆品是属于非特化妆品,但前段时间国家将美白化妆品纳入了祛斑范畴,还颁布了《仅具物理遮盖作用的美白化妆品管理问题》,这个不管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生产企业而言都存在很大的疑问,消费者可能会误认为,仅具物理遮盖作用的美白化妆品更安全,这里存在一个误区。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如何判断一个产品仅具物理遮盖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