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查找“经络定义”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经络定义”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经络总论
- ·下一篇文章:关于黄中脉
经络定义
经络定义
什么是经络
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并非血管
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内容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提升理论,其间又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系统地论述了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
根据古代中医文献的记载分析,经络学说可能透过以下途径形成:
1. 针感传导的观察
当皮肤某些部位被针刺时,会有酸、麻、重、胀等感觉,这种反应称为"针感",针感常沿着一定方向及路线向远部传导。中国古代医家透过这些观察,总结及归纳了这些针刺部位﹝即穴位﹞在身体中的规律,并逐渐形成了经络学说的基础。
2. 穴位疗效的观察
古时中国人尝试刺激不同的穴位以舒缓某些症状及不适,当他们不断作出这些"穴位试验"时,他们发现某些疗效相似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经过归纳分类,逐渐形成经络系统。
3. 穴位与某些病变的关连
从日常的经验,人们逐渐发现当某些脏腑发生病变时,某些皮肤部位会有压痛,并常常出现皮疹及色泽改变等现象,这些经验和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学说中,不断整理分析改进,逐渐形成一个结合了科学及艺术的经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