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有信仰总比没信仰来的好?
规范化,规则话,理性化。人类也因为进入了一个科学当立,理性崇拜的年代。这是后话。
顺便说一句,如果从理论角度出发,还有一个技术性的规避方法。那就是回到过去。回到过去改变过往发生的不幸,几乎是人类一直幻想着的场景。比如《蝴蝶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当下数不胜数的重生小说,实际上仍是在采取一种技术性的手段以消除人生的偶然性。当然这种方法在逻辑上其实是行不通的,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下面言归正传,科学发展至今日,现代化发展到这一步并且很显然就将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彻底规避这种偶然性呢?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且不说科技尚未发展到那样的地步,就算科技再发展一千年,也依旧不可能。因为有一种偶然性,是科学技术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能够避免的。那就是人是会死的。
人是会死的,这注定了人不肯定成为纯粹理性的动物,人的出生与死亡,是多么偶然。托尔斯泰说过,没有人可以预测下一个伟大人物将在什么时候降生,就像没有人知道自己下一刻会不会死去一样。就像帕斯卡尔说的,我时常感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好像沉睡中被一叶孤舟,拖到了漆黑苍茫的大海上,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四下无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不知道这是哪里。所以我感到孤独,我一想到人是如此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如此孤独地死去,我就知道人不可能是理性的东西。
我们从小就学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人会死,凯撒是人,所以凯撒也会死。这是多么完善的逻辑。但是伊凡·伊里奇在癌症报告单面前依旧对着这完善的逻辑困惑了,人会死,凯撒也会死,但是我为什么会死?当然,我们都可以雄辩地反驳他,因为你是人啊!但是,我们只是“人”吗?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体验,抽象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未免太悲哀了。
在科学与理性的社会里,死亡是什么东西呢?他有一系列的衡量标准,心脏,脉搏停止跳动,脑细胞死亡,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静止。但是,我将援引海德格尔的著名论点:当我提到死亡这个词的时候,我所指的永远只是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的死。死亡他不仅是报告单上轻飘飘的一句话,更不是一系列生命特征的失去,死亡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永远无法与他人分3享着的,只独属于你自己的体验。你永远不可能代替他人去死,死亡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
我们必须意识到,死亡不是一件可以让你放到一边,置之不理的东西,(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而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都知道自己会死,但我们会想,人当然要死了,但是反正我不会死;或者是,我当然也是会死的,但今天我不会死,明天也不会死。所以,意外与伤亡都是发生在电视里的,轮不到我的头上。可是,我们怎么能这样对待死亡呢?现代人的狂妄就在于,在将一切都知识化,逻辑化,规则化之后,我们开始将死亡也视作一种规则,一种定律,然后就好像一切物理数学定律一样,我们自以为掌握了这一定律以后,我们便可以解决他,便可以坦然面对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