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日化:不做卖场等死 做卖场等于找死
体合同外,其20余个地方采购中心也在不断做促销,需要品牌购买陈列堆头等。
由于这笔返点费用每年会增长0.5或1个点,企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各种渠道中,卖场渠道很多是赔钱挣人气的。”邵明路说。
卖场渠道的压榨还体现在用隐性的手段逼迫企业增加各种促销费用。比如每年签订合约时,卖场会为品牌制定一个增长目标,若去年是2000万元,今年就会增加到2500万元。但实际上,品牌按照自
己的目标增长计划可能只是2200万元。
但品牌若不能达到卖场要求的目标,就可能会被“清退”,那所有的前期投入都会化为沉默成本。邵明路说,所以品牌为了达到上述卖场给定的增长目标只能多做促销和堆头,也就不得不在卖场投
入更多的费用。在广东某卖场,一个陈列堆头的价格为4000元/月。
渠道霸权
卖场的渠道霸权不仅体现在各种收费上,还体现在品牌进了卖场似乎就成了刀俎上的“鱼肉”,很多时候几乎没有了主导权。
即便在产品的价格调整上,也要看卖场渠道商的“眼色”。邵明路说,卖场会觉得一件商品在此处提价会影响卖场的竞争力,不愿接受品牌的调价。
店大欺客,或是客大欺店,这时就表现明显。“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品牌可以下一个调价通知,各大卖场会给面子。”但是本土品牌却往往是另一番遭遇,与沃尔玛沟通调价,它会让你先从家乐
福调,去跟家乐福沟通,肯定被告知先让沃尔玛、大润发调价,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若是代理多家品牌的代理商,卖场可能还会坐下来谈谈,倘若是影响力不够的品牌,可能同样产品的价格几十年都没法调整。”邵明路无奈地说,即便是他所在的企业每年有几十亿元销售额,并
且也有一定知名度,但情况亦是如此。
卖场的强势即使再无理,品牌更多时候只能忍气吞声。比如它会在品牌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品牌的产品促销,打乱了品牌的价格体系。比如某个产品售价10元,A卖场会在不通知品牌的情况下9折
促销,B卖场的“卧底”巡视人员发现后,如果在其卖场内有该产品100万元的存货,就会向品牌要求补足所有存货价值的前端利润差额。
另一个常见的情况是,导购员由品牌派驻并且支付工资,但还要向卖场交纳管理费,而且“这些导购员经常会被卖场要求去做一些与品牌导购促销无关的事情,比如被派去收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