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主 页文章资讯代理分销合作频道品牌中心淘宝门市下载中心动画频道公司博客
当前位置:仙鹅公司百科园文章资讯传统文化传统荟萃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13 21:07:12

中国哲学的人生观就是先哲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理想的根本观点。从中国哲学整体思维特征来看,古代哲学家都从整个宇宙的广阔角度来考察人生,通过把握宇宙发展的规律,来确定人生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正如当代学者张岱年指出的那样,“中国思想家多认为人生的准则即是宇宙之本根,宇宙之本根便是道德酌标准;关于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即是关于人生的根本原理”(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0页)。这种对于天人关系的沉思,标志着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对自然及对自身理性认识的深化。古代哲学家揭示了天人关系的基本模式,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胜,在这种天人之辩中,贬损或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提供了社会人生、修身处世的不同价值或意义指向。

大体而言,“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源出于天。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表面上似将天道说为人性,实际上乃是将人性说为天道,即将人伦义理说为字宙的主宰原则。首先把天道与人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孟子,他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和“存心、养性、事天”的天人合一的公式,强调天人相通相联。其思想内涵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努力认识自己的本心善性,知道人心善性是禀天之赋,而天是遵循自然之道行事的,这叫知天;二是若要知天行事,就必须摒弃私欲,存心养性,发挥人之美德,以公正的态度,中肯地把握天道,这叫事天。人的心性与天之道理交融,即“与天地同流”,也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中庸》把“诚”作为人生最高境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章句·二十二章》),天道为人道之根本,至诚就能尽己、尽人、尽物之性,达到圣人的境界,进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中庸章句·二十章》)。这里,“诚”不过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而道家所持的则是一种天人不分、主客体融合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观,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集解·齐物论》),天人在本质上为一体,只要顺应人之自然本性,即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易传》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协调思想,既强调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又注意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天人关系较为全面的论述。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使天人关系又陷人了神秘学说。而理学·的天道性命之学,标志着“天人合一”思维的最后完成。理学家们直接继承孟子、《易传》的思想学说,把天演变为“理”,认为心性、天只是一事。程颢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是性,知性便知天”,人性与天道相通一贯,“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见《二程集(第二册)》)。因此,二程要求人们通过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功夫,达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总之,中国传统哲学在“天人合一”的基本模式中,都主张自我体验、自我直觉、自我超越,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儒家倾向于把自然界人化,使伦理道德本体化;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使超伦理的“自然”变成人性;理学实现了儒道合一,把内在的道德伦理超越化,变成先验的本体存在,认为人与天合其德同其体,因此,人只要反身自思,便能穷尽天地万物的道理,而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s: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如我不在线,请留言或打电话给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 xia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7,648.44000 毫秒
Powered by:NewAsp CMS Version 4.0.0 SP2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