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弟子规
- ·下一篇文章:女人气血不足如何调养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与其同时的柳宗元、刘禹锡则提出了“天人不相预”、“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对汉代以来的天人感应论进行了又一次批判,但他们也没有能够以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批判佛教的唯心主义。
两宋时理学思潮兴起,理学以儒学为本,而融合了释道哲学,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周敦颐为理学开山,主要贡献是以宇宙生成图式与“诚”、“德”、“几”的伦理范畴相沟通,显示了理学借释道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就构造伦理哲学的基本趋向。张载以“气”为宇宙本体,驳斥了从原始迷信到释道理论的各种唯心主义,并进一步将“天”与“人”合为一体,使伦理学获得本体论的论证。二程则以“天理”为宇宙本体,程颢认为“心即是天”;程颐讲“性即理也”,把人性的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包括在“天理”的内涵之中,使封建的伦理道德上升到世界本源的崇高地位,至此,理学体系已初具规模。南宋理学分为两派,一派宗小程,以朱熹为首;一派宗大程,以陆九渊为首。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论述了理、气、心三者的关系,认为“理在事先”,有理有气然后有心,而心又兼含和主宰着性(内在的道德理性)和情(具体的情感欲念),只有格物穷理,才能达到心的自我认识,因此,朱熹以“格物,致知”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一整套“正心,明德”的修身公式。朱熹所建构的理学体系繁博宏富,但其至关紧要的核心仍然是伦理学本体,“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卷四十)》)。陆九渊主张直接求理于心,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强调发明本心,所谓本心即是仁义礼智之心。他宣称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象山全集(卷三十六)》),就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朱学把理提升到天之上,陆学把理安置于心之中,方法不同,归趋都是一致的。
南宋后期,程朱之学受到尊崇,明初朱学势力更大,但亦已逐渐流于形式而无更高发展。明中期王守仁由朱学转向陆学,成为宋明理学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从认识论上讲心物不二,一切皆在心中;
从主观唯心上讲人生,以为人生的最高准则是“致良知”。“良知”既是人本存的道德原则,同时又是人的道德自觉和实践,肯定知行合一,离行无知,而知即含有行,一念发动即是作为,强调道德情感、直觉和体验。王氏哲学是中国主观唯心论最圆满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