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查找“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弟子规
- ·下一篇文章:女人气血不足如何调养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易传》是儒家后学依托孔子而撰写的解说《周易》的著作。一般认为,它是整个儒家最基本、最精粹的哲学典籍。在宇宙观方面,《易传》信奉“道”一元论,以“太极”化生说取代“道”生天地万物说,降“道”于“太极”之后,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易传》把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统一看做是宇宙秩序的有机构成,体现出把天、地、人视为一体的宏观思维方式。《易传》关于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原理的思想,是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一次空前发展。可以说,《易传》的宇宙生成论给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的思想家以重要的启迪。在人生理想方面,《易传》认为君子应“与天地合其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张“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正义·乾卦·文言》),在一定程序上认识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顺应自然变化规律的重要性,比老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易传》强调君子应效法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都激励着人们不断勤奋进取。
战国末期的哲学家荀子,通过总结百家学说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以“天行有常”的思想,批判了“天命论”,认为天自有其客观规律,与人世的吉凶祸福毫无必然联系。在“天人相分”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集解·天论篇》)的光辉命题,肯定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人定胜天的进步思想。荀子“形具而神生”(《荀子集解·天论篇》)的观点,是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运用形神范畴,肯定形体和精神的主从关系,坚持唯物主义的形神一元论,对古代形神观有重要贡献。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强调礼仪的教化和道德的培养。荀子、孟子的人性论虽有极大不同,但在巩固封建礼仪制度这个基本点上,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秦始皇横扫六合,完成了统一大业,但秦始皇父子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和文化,致使战国时代蓬勃自由的学术空气被窒息。秦亡汉兴,数十年里各家学术还有相当的发展,其中以道家之学最盛。然汉初道家之学已是集众家之善的“黄老之学”,守株待兔式的消极无为论已被因时而动建功立业的变相有为论所代替。随着汉朝统治的稳定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反先祖故训,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秦思想之蓬勃灿烂的气象即不复见,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仁义礼智的基本理论与阴阳五行学相契合,建构起天人一统的宇宙论系统图式,创立了一个新儒学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从而不仅为西汉大一统的集权政治,而且也为整个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石。尽管董仲舒对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些特有范畴如天与人、名与实、常与变等作了一些有益探讨,但他的天人感应论,相对于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而言,是一个严重的倒退,它还诱导了谶纬神学的盛行,致使经学神学化、宗教化。面对神学的甚嚣尘上,进步思想家王充奋起驳议,他在《论衡》中高举“疾虚妄”的旗帜,系统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以“元气自然”说撕开谶纬家给天蒙上的神秘面纱,以“天道自然”观反对天人感应论,抨击鬼神迷信,断言人死不能为鬼,指出知识来自感官经验,反驳“圣人生知”的谬论。王充的唯物主义具有鲜明的战斗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