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弟子规
- ·下一篇文章:女人气血不足如何调养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魏晋时期经学式微,玄学兴起。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玄学家综合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料,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汉代经学,实行颇为精巧的玄学唯心主义改造:在内容上以唯心本体论代替神学目的论,否定阴阳灾异之说和谶纬神学迷信;在形式上以高度抽象的义理思辨取代经学的繁琐考据和象数比附;在学风上以清新俊逸的论证代替经学的扼守旧章、拘泥文字,一股力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思辨新风注人到中国传统哲学的躯体,标志着哲学思想的深化。玄学倡导者何晏、王弼,认为“无”是一种最高的哲学范畴,它既是万物的本体,也是最高的人格理想,强调“有生于无”,注重现实功利世界之外的精神人格的追求。同时的阮籍、嵇康也都以老子的“自然”反对儒家的“名教”,指斥虚伪的礼教,追求顺情适性的个体自由。西晋裴頠以“崇有论”反对玄学尚无薄有的思想,认为道是原始的“有”的总结,“有”为自生而非生于“无”,指出贵无贱有,必致“遗制”、“忘礼”而无以为政。郭象也反对造物主,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自生的;他推崇庄子的“无为”,主张任人自然发展,反对勉强地返于自然。
玄学大盛之际,外来的佛教也逐渐流行起来。佛教东传的过程中,虽然为人们辟出了又一精神解脱的新天地,但却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抵制和夷夏观念的排斥,并且还受到中国本土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东晋以来,孙盛、何承天就撰文批判佛教的神不灭论。齐梁之际,范缜作《无神论》,系统提出“形质神用”学说,指出形体是质即实体,精神是形体所具有的作用,形亡神灭,从根本上否认了神不灭论。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强大抗拒力前,佛教文化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而最终与中国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化,形成了佛儒争胜、三教鼎立的形势。隋唐时佛教进入鼎盛阶段,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纷纷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之外另辟蹊径。作为特殊形态的宗教唯心主义,隋唐佛教虽亦以神学理论服务于封建特权统治,但它在玄学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统一的基础上,进而启示了天国和尘世的统一,出世与人世的统一,并在本体论、认识论、发展观等方面对哲学思维的螺旋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宋明时代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隋唐时与佛教抗衡的主要为道教,但道教对于纯粹哲学理论,没有太大的贡献;儒家的势力相对衰微。中唐以后,韩愈批判佛老,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倡导仁义礼教,但他主要从政治理论方面立论,没有接触到哲学理论的根本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