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主 页文章资讯代理分销合作频道品牌中心淘宝门市下载中心动画频道公司博客
当前位置:仙鹅公司百科园文章资讯传统文化传统荟萃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13 21:07:12

成为中国古代最深邃、最丰富的辩证法哲学家。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征。历代哲学家无不把“究天人之际”作为他们思想学说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内容,无论是商周之际的“以德配天”,孟子的“性天同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还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的“交相胜还相用”,王夫之的“尽人道合天德”,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折射出古代哲学家对天人关系的极大关注。宋邵雍认为:“学不际天人,不足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即天人之学。天人问题贯穿了中国哲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且由于它在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天人问题的探讨异彩纷呈;综述而论,无非“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两大主流。“天人合一”说无论是其思辨的理论水平,还是其实际中所占据的地位,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关系论的主要潮流。而两者对人与自然协调的重视,对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一致的强调,则共同反映了古代天人关系的实质内容,即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从先秦的“性天同德”,到宋明的“性天一理”,哲学家们或从唯心或从唯物的方面强调和关注着自然与人类的协调统一,充分显示了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必然促进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促使人类道德追求的自我完善。
正是由于中国哲学把天人关系的着眼点放在“人”上,强调主体内在的自我超越,肯定人的内在价值,把天人关系问题最终归结为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十分重视。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正义·尽心章句上》),把追求和谐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而这种和谐又是以伦理秩序的维持为内涵的。儒家所谓的“仁”,既是人的精神自我完善的道德规范,又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就是指以人之道待人处事。道家的“无为”,既是人对自然的哲学,又是一种随遇而安、自然相处的人与人的法则。墨家的“兼爱”,反映的是一种廓然大众、视人如己的平等互爱的人际关系。法家则以冷峻的分析深入到人际关系中最粗俗、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关系层次,揭示了人际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但是,中国哲学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侧重于主体伦理道德的自觉,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君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都是从自我出发而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认为只要做到由己及人,社会就能达到治境。这样,固然强化了个体的伦理道德观念,却忽视了个体的权力价值观念,导致个体意识的不完整的发展,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ags: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如我不在线,请留言或打电话给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 xia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8,687.50000 毫秒
Powered by:NewAsp CMS Version 4.0.0 SP2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