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主 页文章资讯代理分销合作频道品牌中心淘宝门市下载中心动画频道公司博客
当前位置:仙鹅公司百科园文章资讯传统文化佛家文化

吉祥人生——解读《佛说吉祥经》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5-02-20 12:23:50

    古代有个笑话:说的是从前有一个秀才喜欢卖弄才学。一天他看见有一位村姑手里拿着一个大篮一个小篮,便卖弄说:“大篮也是篮,小篮也是篮,小篮放在大篮里,两篮并一篮。”村姑很讨厌秀才的酸样,便挖苦道:“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在棺材里,两材并一材。”秀才差点羞恼而死,说明有知识的.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就有过人的智慧。

    什么是智者呢?智者,就有智慧的人,具有适应环境的普遍能力。俗话说:大的罪恶后面必有大的智慧。世人的智慧如果没有了道德内涵,仅剩下经验和知识,完全被欲望和贪婪所驱使,就会变成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不可告人的机谋和狡计。如果一个人光有智慧.能力.知识而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规范,就会变成不近人情.自私粗野的“冷血动物”。这些经验和知识就会障碍我们的人生,佛法叫“所知障”。从前禅宗六祖慧能,近代高僧慧明长老和广钦老和尚,都是目不识丁,但他们却既有知识,又有智慧,而能成就一番道业。所以,佛陀教我们:尊敬有德者。

   “德者,得也”。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称之为“德”。有德者,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了该得到的一切;佛教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并不要求我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为在佛法而言,别人与自己的根本利益是共同的,不可分开的,大凡毫不利己的事,也不一定有利于人,凡是利人的事必然利己,包括舍己救人的行为,在佛教看来则是同体大悲的精神。所以佛教的道德标准是自利利人,这是菩萨道的精髓,是双赢的处世方法,值得大力提倡。简而言之,凡举心动念对别人有所侵犯,对社会有危害的就是不道德。损人利己的行为不道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更不道德,损己不利人的行为也不道德。

    讲个“子贡赎人”的故事与大家分享: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补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子贡,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补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可见子贡的行为还没达到孔子所要求的不光利人还要利国.周顾一切的道德标准。事实上,鲁国那条代偿赎金的法律,立意非常好,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即便你的财力连预付赎金都做不到,也应该去设法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损失任何东西,只需要付出同情心。所以,道德的目的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自己但却有利于别人的好事,道德观念是一种综合素质,是良好的修养形成的人生价值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Tags: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如我不在线,请留言或打电话给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 xia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26,765.63000 毫秒
Powered by:NewAsp CMS Version 4.0.0 SP2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